进入2020年,国资高举高打,大举收购环保名企的“故事”还在上演。01
先国祯后铁汉,集团高层:兼并重组,提升行业集中度?4月12日晚铁汉生态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刘水及其一致行动人拟以协议转让的方式向中节能合计转让约10.11%公司股份;同时,公司正在筹划非公开发行股票事宜,中节能拟以现金认购公司非公开发行新股。交易完成后,中节能对铁汉生态的持股比例可能超过20%并将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国务院国资委将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公司股票4月13日起停牌。有人说,中节能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收了国祯环保又收了铁汉生态,甚至戏称它是扶弟魔吗?还有人,将三峡集团与中节能做对比,认为中节能是给三峡集团打“擂台”吗?其实,都不是,同为国务院国资委下属央企,同为深度参与“长江大保护”战略,中节能与三峡集团释放出的政治、经济、社会、品牌能量绝不是我们能够想象中,也不是目前所能判断出来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二者具有的政府关系、资金实力、融资渠道、市场开拓,都是环保名企眼下所需要的、甚至活下去的“砝码”,所以才有了越来越多的环保名企寻求股权合作。各有各的考量。国祯环保出让控股权是为了结伴而行,共担风险,走的更远;而铁汉生态则是解决生存危机,这在铁汉生态公告中多次提到,再次求助国资是为了满足公司业务发展的资金需求,改善财务状况(2019年营收同比下降33.78%,净利润亏损8.88亿元)。而反观中节能,无论是入主国祯环保,还是将铁汉生态纳入麾下,这种靠并购方式的“招兵买马”,不仅是其扩充环保资产、做强做优做大环保主业的关键一环,还是响应国家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优势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培育大型龙头企业、提升产业集中度的重要举措。关于这点,中节能前董事长刘大山曾接受《英才》杂志采访时指出:- 其一,目前来看,民营环保企业遇了不同程度的困难,但绝不能否定民营企业在环保领域的价值。相反,民营企业在环保领域的发展前景“绝对广阔”,与那些专业能力强大、术业有专攻的民营企业股权合作,对中节能综合治理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 其二,我国环保产业集中度不高,散弱小是客观现实,通过资产的兼并重组,有利于产业从分散走向集中,在这个过程中,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整个行业更加专业和专注,效率更高。例如美国的固废处理市场,3%的企业做到了几乎90%的业务。
同时,对于混合所有制魅力与活力,中节能总经理余红辉以中节能六合天融为例,举例说明:该公司是中节能并购而来的,并购3年来,公司收入从1亿元增长到26亿元,公司价值和销售收入都有了很大增值,混合所有制能够把央企的价值和民营价值转化出来。有这样成功的案例,使我们有信心吸引更多优秀企业加入我们的阵营。
02
为了完成大环保全产业链布局,近30余年,中节能都在低调的扩充环保势力,按照自身的发展轨迹和业务布局,旗下拥有中环水务、中环装备、中国环保,中节能水务、中节能生态环境科技、包括上文的国祯环保等一批国内优秀环保企业,同时还将业务触角延伸至国外固废企业,2016年收购了葡Mota-Engil集团旗下SUMA公司38.5%的股份,构建起市政污水、工业废水处理、城镇垃圾焚烧发电、医疗和危险废弃物处置、环境修复、烟气治理、土壤修复和重金属污染治理等综合治理解决方案。我们有理由相信也不要怀疑,中节能深耕环保产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决心,更不要小瞧中节能已经构建的水务、固废,大气、土壤、环境监测等业务领域的“大环保”竞争格局。因为它是央企中,唯一一家把环保当作主业来做的产业集团,也是能够协助政府开展跨区域、跨专业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深度参与长江大保护的底气所在。笔者选取了中节能旗下有代表的优秀企业,如中环水务、中环装备、中国环保以及刚新成立深度参与长江大保护的中节能生态科技,阐述中节能的大环保布局比我们想象中要大,要深。
03
中环水务成立于2003年,是中节能和上海实业控股共同出资设立,是伴随中国水业市场化改革一路打磨,逐步摆脱政府补贴,从市场厮杀过来的水务央企。据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中环水务利润总额近一半靠政府补贴;2012到2014年,中环水务通过主营业务和管理效益的增长,摆脱政府补贴,公司利润总额复合增长率达到28.8%,其中2014年,中环水务实现了1.9亿元的利润总额,开创了中环水务成立12年以来最好的业绩。2015年,中环水务继续强劲增长,实现利润总额2.3亿元,同比增长18%;之后的几年,中环水务主业盈利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公司利润总额比2014年又翻了一番,在“2018年度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评选”中,从上年名列第五到位列前三甲,连续十六年登上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即便近两年,受国家去杠杆、PPP整顿等影响,不少水务上市企业遭遇资金链断裂的危机,而对中环水务几乎没有造成什么影响。中环水务董事长王堤在接受中国水网采访中认为,这得益于“央企审批流程和投资理念的不同,对于系统性风险,在审批流程都被卡掉了,不是主动、有意识要去避雷。”在PPP兴起后,大量项目方找到中环水务,但多数因为投资收益低被婉拒。中环水务在发展中不断强调运营期收益,将不带来现金流的资产看作“低效无效资产”,追求产业规模而非资产规模;严谨的风险管控,而又不失灵活的市场管理机制,支撑着中环水务在市场遇热遇冷时候,能够巍然不动。
04
据了解,中环装备前身是西安启源机电装备股份(以下简称“启源装备”)。2016年10月,启源装备进行资产重组,收购了中节能六合天融环保科技公司,主业从电工装备领域转型为为高端节能环保装备、大气综合治理及环境监测与智慧环境等。2017年2月,启源装备正式更名为中节能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为“中环装备”,成为中国节能旗下唯一一家环保上市公司。2017年7月,中环装备启动重大资产重组工作,收购江苏兆盛环保99.18%股权,兆盛环保已更名为中节能兆盛环保有限公司。据中环装备朱彤介绍,中环装备收购重组后,技术、装备、商业模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升级,并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战略,如面对传统烟气治理行业紧缩,公司缩减了大气污染减排的业务规模等,积极拓宽智慧环境与监测业务。如中环水务一样,中环装备在大环境暗淡的背景下,也交给集团满意答卷。据中环装备2019业绩预告,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17.58万元-4601.67万元,同比增长27.85%-54.11%。- 公司积极拓展智慧环境及数据应用项目,智慧环境与监测业务利润较上年有一定大的增长;
- 环保装备业务对公司整体盈利贡献突出,主要系子公司中节能(唐山)环保装备抓华北地区清洁供暖的市场机遇,大力拓展能效装备业务。
- 子公司兆盛环保,污水处理装备业务对公司主营业务形成良性补充,也对公司利润产生积极贡献。
05
中国环境保护集团(简称中国环保)是中节能的全资子公司。1985年,由国家生态环境部(原国家环保总局)发起设立,聚焦城镇废物综合治理、危险废物治理、农业生态修复和污染场地修复四大业务组合,是我国固废领域龙头企业。成立至今已有30余年,最初在环境产业的身份也是投资商,围绕垃圾焚烧厂进行投资、建设、运行、再融资。随着公司规模、行业地位的提高,公司战略面临升级,向区域固废综合治理转型。截止到2019年底,中国环保垃圾焚烧总规模将突破10万吨/日,资产规模近240亿元,投资、建设、运营项目100余个,是唯一一家以固废处理为主业的中央企业。目前固废行业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政府不断加大红线外投资,土地费用飙升,管理费用和投入成本持续增加,进一步压低企业利润空间。中国环保董事长郑朝晖认为,过去企业依靠项目基建和设备供应增加利润,随着运营项目比重的不断提高,利润空间不断收窄,企业只有走高质量经营管理之路,树立运营管理为王的理念,由拼规模逐步转向拼质量,由跑马圈地逐步转向苦练内功。
06
自2018年5月,中节能被中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确定为“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主体平台”以来,中节能主营业务领域与长江大保护污染治理工作高度契合,已在长江经济带11省市开展279项节能环保项目。中节能先后与铜陵市政府共同成立中节能长江工业环境公司,为铜陵提供工业固废治理和资源化系统化解决方案,同时又成立中节能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类鸣,注册资金200亿,专门从事长江经济带工业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循环利用以及土地生态修复工作。目前,长江经济带固废污染问题面临着固废基数大、当期有效财政投入有限、治理设施分散化及碎片化严重、农村面源污染量大面广、产业链条前后分割等一系列问题。中节能创新治理思路,寻求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的改变,提出“两园一链”固体废弃物综合解决新模式,这一模式突破了地域界限。作为长江流域乌江水系支流、贵阳市南明河流域水环境系统提升工程,项目克服周边建筑密集、地下管线错综复杂等难题,不仅为贵阳市深度利用地下空间、节约土地开启先河,也为城市践行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提供新方向、新思路。此外,新加入者国祯环保以及铁汉生态,再补齐河道景观、生态修复等业务,也与中环水务、中节能水务形成有益补充,给长江大保护综合治理和创新思路带来更多想象。与行业内大大小小的竞争对手不同的是,中国节能深耕节能环保行业30余年,深知唯有站在党和国家的立场上,以更高的视角、更宽的维度来认识这一行业,才能践行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使命。正如刘大山反复强调,身处这个重资产、公益性质突出的行业,““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可能更关注公司的营收规模、盈利能力,而站在中央、各级政府、民众福祉的角度来看,是希望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所以对于央企,不能只挑会做的、容易做的、赚钱的去做,然后把不会做的、难做的甩手放弃。”
““央企在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体现国家意志的时候,会做一些其他社会资本不愿意做的事情。比如湘潭2008年大冰雹,供水管道和水表改造,不计回报投入2千多万抢修。”
中节能拿下大项目后并不是想“自己躲在角落里吃”,而是试图建立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希望能够协同行业中的优秀分子,联合行业精英共同打造环保好声音的平台。郑朝晖认为,成为主体平台,不意味着在长江经济带环境市场里单打独斗。“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独自掌控每个细分领域的技术与市场,唯有秉持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才能实现共赢。”以往是单体的、点状、局部污染治理,现在变成全面的、综合解决方案的治理等。这是由我国环保行业长周期、跨地域、跨学科、垂直细分领域众多、技术要求复杂等特点所决定的。例如,一条流域治理,往往需要协调多个省市多个部门,涵盖了污水处理及污泥处理、上游多条河流沿岸工业排放的治理、土壤修复、园林绿化等多项业务领域。可以说,多数大型环境治理项目,都是综合型治理工程。这不仅要求有责任的龙头央企,不单打独斗,开放合作,还应成为环境综合治理解决方案商,制定全竞争突围之术。而综上所述,综合治理恰好是中节能的优势所在,也是上文所说的大环保业务布局、长期实践形成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独特技能。在固有思维中,国营企业风格通常趋于稳健,不过分利用杠杆。这使得在一些民营企业深陷债务危机的时候,国营企业能够免于风险,如上文所说中环水务对PPP项目风险把控。而相较于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国企受制于流程审批,容易导致管理僵化,显得力不从心。如何充分发挥央企资金优势、政府关系、资本运作,而又保持上市公司灵活管理模式,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所研究的课题。危机,让不少中小企业有了刻骨铭心的体验——做环保需要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即使是中节能,有国资背景光环加身,也在努力通过“调结构”解决这一问题。特别是清洁能源(光伏和风力发电)和大健康业务的布局,可以让中节能以较少的资本投入,获得更好的现金流支撑。““没有这些稳定的现金流业务,能支撑得住吗?在环保这种重资产、公益性质突出的行业里,对我们来讲挑战也很大,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刘大山曾说。
所以,业内不断有人开始反思,环保是一门好生意吗?甚至开始说,搞环保不能天天喊着要实现多高利润,给政府、老百姓一种有利可图的假想,它本质是一种公益属性,是需要情怀,也需要国企、央企挑大旗,您觉得呢?